《电影是什么》读书报告

时间:2022-10-05 17:36:10
《电影是什么》读书报告[此文共2111字]

一、巴赞关于电影现实主义的必然性的论证

安德烈·巴赞是电影现实主义大师,而他探讨电影时既不脱离影片作品空谈理论,也不仅仅拘泥于几部影片。巴赞首先从哲学层面入手,从电影本体论的高度进行了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证——他从心理角度探讨艺术发展史,追溯到15世纪,发现绘画艺术自透视画法产生后有了两种追求:其一,在纯美学范畴,绘画追求表现精神实在,形式的象征含义超越实体;其二,在心理情结上,绘画艺术符合木乃伊情结,追求用逼真模拟品代替外部心理世界,追求幻象。艺术中的现实主义论争就源自美学和心理学的混淆:前者既具体又本质地表现客观世界(真正的现实主义);后者追求迷惑视觉的几可乱真的幻象。而摄影由于其能打破时间局限的特点比绘画艺术更好地达成了拟真效果,因此摄影的出现使绘画、造型艺术摆脱了艺术的现实主义与追求拟真幻象的纠缠,从此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欣赏大自然的拟真、再现,也可以欣赏完全不同于自然的绘画。至此,巴赞得以切入他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证——摄影的形似范畴使摄影的美学潜在特征在于揭示真实。

同时,巴赞通过梳理电影科技发展史,也同样证明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列举推动电影技术形成、成熟的人物,可以发现真正促进电影形成、发展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带有热切幻想预设的一群人;通过梳理摄影形成之处的那些试验,可以看到摄影在技术材料等条件极其不完备的情况下已经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有了高目标的预设。因此巴赞推论: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决定关系实际上在艺术层面应该颠倒——电影在起源时已经确立了要建立完整世界的目标幻想,只是一 ……此处隐藏849个字……蒙太奇的使用。巴赞反对的是改变了客观事实的蒙太奇手法。以库里肖夫的著名实验为例,当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分别和婴儿、汤盘与丧礼联系在一起时,观众会对表情产生不同的判断。巴赞认同的是另一种蒙太奇——在全景镜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已经交代清楚,这时再切入特写,以反映人物的心理。这样的蒙太奇首先客观描述了现实,再突出一部分内容,在巴赞看来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总而言之,巴赞对蒙太奇的种种反对和限制,都出于他对电影的定位——给观众以真实感,创造一个观众能够进入的世界。在蒙太奇和景深镜头、长镜头之间,巴赞强调了后两者以期达成他完整世界的神话。

三、小结

在论证电影现实主义的必然性时,巴赞从心理角度和科技角度梳理了电影艺术发展史,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电影应该为观众创造完整世界的论证,兼顾理论与电影发展的事实;在讨论实现电影真实感的具体操作时,巴赞认为,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不应该运用蒙太奇欺骗观众,而应让观众联想并进入另一个现实的世界。因此他强调镜头要忠实记录被测事物的原貌和意义,要呈现故事的影像而非影像讲述的故事。同时,由于现实的迷人在于其多义性,巴赞提出不应该用蒙太奇抹去现实的模糊性,而应更加提倡景深镜头,让观众更积极地观影。

【参考文献】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2008年11月第1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译者前言第5页,2008年11月第1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2]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第24页。

[3]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第30页。

[4]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第50页。

《《电影是什么》读书报告[此文共211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